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转载:《光明调查:行走在理想与现实边缘 ——驻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光明日报1月8日发表了《光明调查:行走在理想与现实边缘 ——驻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一文,对北京12所高校(包括我校)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将文章予以转载,供大家参考。

调查人:曹守亮、刘维芳、姬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且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是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还是一些人所说的“叛逆的一代”?他们的身心健康吗?人生观、世界观乃至理想信念的状况怎样?大学生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在政治理想和社会追求方面的认知和诉求,对于了解整个社会的精神需求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调研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梳理,总结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经验教训,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借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6月起,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三名博士历时7个月,深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首都师范大学、best365网页版登录、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12所驻京高校采集样本,采取课堂集中发放和随机发放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共计1500份。与此同时,课题组还通过电话采访、重点走访、网络调研、组织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心理状况、社会理想、政治追求等作了有针对性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回收的1146份有效问卷作了深入分析,大致掌握了当前驻京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尤其是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自然状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当前大学生看重家庭和亲情,珍视友情和爱情,在社会理想、政治信念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伦理色彩

当前大学生既不同于80年代的年轻人给人们留下的“叛逆”印象,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长不大的“乖孩子”形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追求,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准则,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⒈在校大学生关注亲情珍爱家庭、向往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恋情,在社会认知方面带有浓厚的感情伦理色彩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家庭和未来的婚姻带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往倾向,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将拥有普通但温暖的家庭生活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对待爱情、家庭、婚姻态度的选题中,有8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相信爱情,珍惜亲情”,12.4%的人选择了“好合好散,跟着感觉走”,而选择“虚假的,不相信”和“说不清楚”的分别占1.6%3.8%。与之相应的是,大约有57.8%的大学生在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方面受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的影响最大。可见,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对当前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仍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方面,并将深深影响他们一生的处事和行为。

⒉当前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趋向平实、平淡

中国近年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给当前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已经褪掉了“天之骄子”的神圣光环,也鲜有古代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因而变得更为现实。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政治类话题、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的态度,选择“很感兴趣,很关注”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1.6%57%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关注”。而选择“不清楚,不了解”和“厌烦”的被调查者合计,也占到了13.1%。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被动倾向,易受来自外界的暗示,缺乏主动精神和深入持久的兴趣。在“对周边人信仰宗教所持态度”的调查中,有65.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宗教信仰自由,不好说什么”,24.1%的被调查者认同身边的人信仰各种宗教,只有6.8%的人选择“不认同”。这一方面表明了被调查者群体具备较高程度的社会宽容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精神需求的多元发展、多层次共存的事实。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对于社会共同理想的认知,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流露出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自由独立

调查显示,尽管当前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憧憬和想象的时期,但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中呈现出较为现实、理性的态度,在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中更多地强调了个体人格的完善、生活的自由独立。这一点与他们对于当前家庭的依赖,以及对未来婚姻的期待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⒈大学生对于“奉献”、“服务”、“自我牺牲”等持谨慎态度,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和志愿者活动并不简单跟风,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并不盲目追从,显示出较强的分析判断意识

在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中,虽然有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必要,应大力宣传”,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就提示我们应对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宣传途径作更为深刻的探研。调查显示,针对“钓鱼岛事件中普通民众应该做什么”的提问,强调“理性爱国”的大学生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82%,同时,相当多的人并不赞同类似“抵制日货”的做法,赞成“对日实行强硬手段”的占3.3%。在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态度上,有25.3%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赞同这一观点,有3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物质基础不可少,感情更重要”。有的被调查者用“坐在宝马车里笑”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的看法,这种物质与感情有机结合的生活状态,无疑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理想。大约31%的大学生认为上述观点“在当今社会很正常,只不过他们不愿意这样做”。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认可了物质第一位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显示出传统的道德因素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对他们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此外,将“幸福”界定为“豪宅、娇妻、名车”的也不乏其人。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价值观趋于理性的同时,也发现了物欲的冲动和物质的诱惑与道德的底线形成了不太协调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时常成为不幸福的源泉。

⒉当前大学生具有较强自我发展的冲动、自我实现的意识,更加强调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性的自由独立

这就使得自强不息、自我打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成了不少被调研者对“幸福”的戏谑诠释,从这里也可以反过来观察大学生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认识:希望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状态下实现个人价值。在对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的选择上,大约有4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个人打拼能力”,31.8%的人选择了“社会关系”,17.9%的人选择了“人生机遇”,只有5.4%的被调查者认可了“学校学历”,还有3%的人觉得这是“命中注定”的。这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度,31.8%的高比率表明了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程度是典型的“入世”心态,而对“学校学历”的轻视似乎受到了社会上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结合他们对学者的认可,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目中对知识和学术的矛盾态度,是整个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扭曲认识、矛盾看法的真实缩影。这又构成了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理想与现实的又一对矛盾张力。

在对待个人规划设计的问题上,49.4%的被调查者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仅仅希望能够“走好眼前路”,若是将7.2%“没有想过”个人规划的人和1.5%认为个人规划“毫无意义”的被调查者综合考虑起来,就会发现有个人规划的还是少数,两者之比大约是64。更为典型的回答,诸如“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追随自己的步伐,做好自己”、“从容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地活着”等也都在显示出当前大学生更加向往自由。这也证明了当前大学生尽管没有走出校园,但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物质层面、感情层面,乃至精神层面的富有者在今天已经成了让人羡慕的对象。这表明无拘无束的生活、自由自在的发展,在当前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理想远景多是基于对当前社会现实存在问题的反省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追求主流是积极的,对当前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表示出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对新中国的历史也体现出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的努力,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表现出光明、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又似乎止步于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种种弊端的反思和批判,并没有一些明确改变社会上弊端和阴暗面的意愿和抱负。在此,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集于一身,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的特殊性。

⒈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与未来发展态度表现出广泛的认同、乐观和自信

对于“中国未来1015年内的发展”的认识,充分表现出这种乐观和自信。选择“十分乐观”的占到了18.8%,选“谨慎乐观”的占到了61.6%,两者相加达到了80.4%。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是充满信心的。关于“新中国已过去的六十年”的态度,调研采集到了1710人次有效数据,共有546人次选择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更好”,占到了31.9%;有416人次选择了“曲折发展六十年,成绩是主要的”,占到了24.3%,有314人次认可“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伟大意义”的评价,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18.4%。这三项数据相加,我们能够看出对新中国历史持正确或者较为正确的被调查者达到了74.6%,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中国道路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同时又由于他们对新中国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发展存在着割裂、对立起来认识的倾向,在新中国重要历史节点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决定了新中国历史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当前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的认知情形距离我们所期望的状态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在这一领域,新中国历史教育亟待加强。

⒉大学生对于社会、国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理想状态的期待,这是与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相一致的

大约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政治民主、官员廉洁”,大约有29.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会公平、正义”,选择“公民素质高,道德修养高”的比率为20.8%。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这些被调查者看来,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民主、官员腐败以及公民的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看待信仰缺失问题上,认为“的确在信仰方面出现了问题,存在道德滑坡现象,但没有那么严重”的占到了44%。综合相关的调研结果,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信仰应该进一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找到更为有力的抓手。调研中也时常听到“希望经济繁荣、国力发达,军事实力可以保证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的声音,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横扫天下,舍我其谁”的社会担当和政治抱负,但并不很多,因而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正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民族精神传承与光大的突破点所在。社会责任、时代担当和忧患意识应该是这个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显著标志。

⒊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将对幸福的理解与社会和谐、法制健全、民众安康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更加注重个人权益的维护和切身体验

有些被调查者甚至将这一点当作了“幸福”的基本要素。对于“幸福”的理解,除了大约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弃权和大约21%的被调查者对幸福的理解与个人、家庭密切相关外,有29%的被调查者从较为具体的层面上谈到了社会理想。例如,“能够在蓝天白云下,喝着干纯的矿物水,吃着绿色食品,看着小孩们坐着校车回到家”、“相信真善美,明天有希望”、“当我行使我的合法权利时,不用担心后果”、“生活民主,更加开放自由”、“现在很开心,昨天很开心,明天有信心”、“当下的安康,未来的保障”、“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有理可以讲清,有能力可以展现”、“社会有健全的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真正得以落实”、“政治清明,政府决策透明,接受群众监督,百姓能够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充分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于政治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大多从自身的切身体验、权利保障、利益维护,甚至情感表达等方面出发,表达了他们的政治向往和社会追求,而不是从教条的说教、空洞的理论和机械的灌输来诠释的。

传统教育仍然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形成的基本途径,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

⒈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响最大

调查中,选择“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作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响因素的约占57.8%。其次是“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约占29.1%。选择“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英模事迹”和“影视媒体如励志片、偶像剧等”的被调查者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3.1%。从访谈和座谈中,我们得出如下认识:学校教育与书本知识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层次和品味不可或缺,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目前学校教育比较成功的一面。具体到“两课”教育和政治学习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52.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一定的影响”,7.5%的人觉得“影响很大”,选择“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讲课水平”的也有16.2%,选择“没有影响”和“反感”的分别为16.2%7.2%。可见,“两课”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仍然是有必要的,但应注意到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两课”教育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如何改善“两课”教育的接受度,提升“两课”课堂的生动性,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仍是高校教育中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⒉大学生对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认识较为全面、理性

当大学生面对官方媒体与网络草根媒介的报道差异时,其态度值得关注:倾向于相信官方媒体的占总人数的25.1%,相信网络草根媒体的约占7.5%,选择“综合两者加以权衡”达到了59.9%。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当前大学生对于各种媒体作用的理性态度,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是硬币的其中一面。硬币的另一面也表明,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和影视网络媒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还需要在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上作更适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心理的改进。影视媒介在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响最小,只有3.1%的被调查者认可其影响力。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尽管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但距离真正实现其教育、教化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励志类电影在众多商业大片的轰炸宣传中显得冷落、寂寥,甚至无人问津,成为中国电影的短板,这与西方电影甚至印度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中国电影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浪潮如何定位,以及持续、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问题。

几点思考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伦理、敢于负责等优良因素,又表现出注重个体、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的,如积极进取、乐于拼搏奋斗等,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需要进一步阐明和适时加以引导。

⒈当前大学生健康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乃至正确政治信念、社会理想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承担的系统工程

调研表明,家庭、学校、网络媒介、大众影视、娱乐传媒、社区等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更为密切的配合和广泛的合作,尤其是各方面的自觉参与,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义务。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孩子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最真诚的追求,也是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应尽的义务。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出凝聚社会共同理想、提升道德品味的关键作用。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应该具有越来越多的自觉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其建立积极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追求,应该从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出发,采用法制保障和理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上呈现出纺锤状,被调查者对幸福的理解,仍然主要停留在修身、齐家的阶段,而对于治国、平天下,他们似乎觉得有点遥远,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反省和美好社会的期盼。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想大致相匹配。这也就决定了社会理想的形成重要的是要注重个人的发展,而共同理想的凝聚首先需要保障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与以往过分关注集体、甚至泯灭个人的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当前注重法制建设,通过法制建设保障人们正当权利的实现,进而为实现为大多数人谋发展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追求奠定基础。

⒊当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对于大学生健康思想品质和积极理想追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能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保持着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善良和传统”,是许多被调查者对于“幸福”的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家庭、亲情、友情的珍视,对于社会、时代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的关心,都表明在基础教育和传统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青睐和认可,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改善和提升“两课”教育的质量提供了启示。高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一领域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这不仅涉及到传统的教育和平面媒介,而且还有新兴媒体都应该对此有一些思考和行动。如果新兴媒体在其方兴未艾时期就能够带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浓郁的社会关怀,必将能够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后,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影响力就本次调研来看虽然有限,但其影响力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已经逐渐显现,正常、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的建立仍然是必要的。从媒体监管和社会教育的角度考虑,一方面建立新闻媒介和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制度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加强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也应该提上日程。

 

Baidu
sogou